巴氏杀菌设备:守护液态食品安全的精密卫士
巴氏杀菌法(Pasteurization),以微生物学路易·巴斯德命名,是一种经典的温和热处理技术,目标是在保留食品原有风味和营养价值的同时,灭杀其中的致病菌和菌,显著提升食品安全性与保质期。它尤其广泛应用于牛奶、果汁、啤酒、蛋液等液态食品的生产。
实现这一工艺的设备是板式热交换器。其工作原理在于利用食品与加热介质(常为热水或蒸汽)通过一系列精密排列的金属薄板进行、可控的热交换。典型的巴氏杀菌流程(HTST,高温短时)包含三个关键阶段:
1. 预热段: 待杀菌的冷产品首先与已完成杀菌的热产品在热交换器中相遇,进行热量回收。这既预热了冷产品,又预冷了热产品,大幅降低系统能耗。
2. 加热杀菌段: 预热后的产品进入加热区,与热水或蒸汽进行热交换,迅速且地升温至设定的杀菌温度(通常为72°C - 85°C),并在该温度下保持规定时间(如牛奶15-30秒)。此阶段确保杀灭目标病原体(如牛奶中的、布鲁氏菌,果汁中的大肠O157:H7、沙门氏菌)。
3. 冷却段: 完成杀菌的热产品随即进入冷却区,首先与流入的冷产品进行热交换回收热量,随后在终冷却段由冰水将其快速冷却至安全灌装温度(通常4°C左右),有效抑制残留微生物的繁殖,保障终品质。
除了主流的板式热交换器,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规模,有时也采用套管式热交换器(适合含颗粒或高粘稠度产品)或隧道式喷淋杀菌冷却设备(主要用于包装后的产品,如瓶装果汁、酱料)。
巴氏杀菌设备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环节。它通过的温度与时间控制,在有效保障公众健康安全(杀灭致病菌)和保留食品天然风味与关键营养素(如牛奶中的维生素、活性蛋白,果汁中的维生素C和风味物质)之间取得了平衡,是液态食品加工领域的安全卫士之一。
